博鱼体育新闻中心 /News
特色校本学科的经典案例推荐
特色的校本学科课程能够丰富学生的经验与知识,还能提高老师的教学能力与素养,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特色校本学科的经典案例推荐吧。
以校为本的区域校本研修,是基于某个学校的区域性校本研修活动,即把某个学校的典型问题放到区域层面进行研讨,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反思,达到共同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这就是反思的共享性吧。
校本教研作为顺利推进课程改革的关键举措已成共识,活动的形式开始出现多样化的发展态势,有本学科之间的研讨,也有多学科参与性的研讨。《人民教育》2005年第20期编发了一个有意义的话题“学科间的大门被推倒以后”刊发了南湖第三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宋运来撰写的《去种一次别人的田一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反串数学课》文章。今天,在座的是三小、区语文、数学骨干教师,请大家围绕特级教师宋运来反串数学课这一话题,谈谈校本教研的收获与进展,特点与发展,也可以谈谈同伴互助与专业引领等问题,希望大家敞开思想,各抒己见,坦诚交流我们首先请特级教师宋运来为大家讲讲他的那次数学之旅故事。
当我听完了数学教研组推出的14节数学公开课后,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一种要上公开课的从心底里升腾起来。因为从这14节公开课中反映出的共性问题触动了我的敏感神经:第一,课堂上,教师不应该那么像“教师”,学生不应该那么像“学生”。课堂上也不应该没有争执的声音,也不该没有师生、生生之间冲突的波澜。第二,数学不应只是从黑板上、多媒体上学来的,学生还应该知道去看书、会看书,把书读懂、读出问题、读出数学课文背后所表达的意思。在我的眼里,一堂理想的数学课应是师生之间“师亦生来生亦师”;教学应返璞归真,让学生与教材直接“对话”,去感悟数学。于是便有了语文教师反串一堂数学课的经历。
我想,语文和数学这样的学科也是可以与其他学科互通的,关键在于要能做到取长补短。要在教研组有计划的组织下,听不同学科的教学,让学科之间相互融合,这也是我们的追求。
语文老师能发现数学教学的问题,这很正常,虽然教的内容不同,但是教育教学的基本原理是相通的。如果一个老师心中有那份对事业执着的追求,能教好语文的老师也一定能教好数学。
最令我感动的是:宋老师不仅能教好自己的语文,更能关注其他学科的教学,并愿意和其他学科老师一起学习、交流,这并不是一般老师能做到的。在数学课上很多老师也能组织好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我想作为老师,是不是也能像学生那样多合作,这种合作可以是同学科的,也可以是跨学科的,也许它会使你眼前一亮,触发新的教学灵感,或许会发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叹。
对宋老师这一客串行为的评价无非两种:赞成与声讨。这就不由不让我们思考一下“学科观”是什么的问题了。中庸,是我们中国人为人之道的精髓。在“学科观”的取舍上,全盘否定,绝对割裂学科间的联系肯定是片面的;不问究里地完全综合,试图让一位教师担任几门主要学科的教学,即所谓完全的“综合”,也是不利于教育与学生的发展的。也许,综合各门学科的优点,以弥补各门学科薄弱的方面,在两个极端间探求一条中庸路线,才能真正发挥学科综合的优势。
本学科教师对本学科教学问题的认识,往往是从面临的现实问题出发、最终又回到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策略上来,如若借助不同学科教师的眼光来看问题,可能会激活思维,对解决问题的方式和策略会有所突破。就像教育工作的管理者如果研究研究企业管理的先进方法,可能管理的视野会更加开阔。另外,小学教育可能更需要关注“小”字,即基础性。因此教学和研究需要有一个大学科观。
我们常说,教学需要平等的师生关系,其实,在教学研究中,教师之间也需要和谐的对话环境,平等的对话关系,在教师要求不断专业化的今天,我们更要养成一种反思意识,以科学的态度、以研究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教学方式,跳出学科的局限,摆脱思维定式能固定的影响,积极吸收多方面的信息,让在学科文化的碰撞中、在理念的碰撞中、在方法的碰撞中让我们的教学达到和谐。让学生的学习既是自主的、个性的,又是科学的、高效的。
宋老师是一名语文特级教师,也是一个不懂数学教育的“外行人”,可就是这个“外行人”给众多“内行人”上了一堂数学课。他的底气在哪呢?宋老师紧紧盯住了“人”这个最本质的东西。
新课程下的学科观应该突破学科中心,使学科从“封闭”走向“开放”,应当注重学科之间的综合和交叉,更应当淡化学科之间的界限。我们要做别的学科的“外来者”,也要欢迎别人做我们学科的“外来者”。相信只有淡化学科界限,才能真正提高我们的素养,才能把自己的田越种越好。
萝卜烧萝卜还是萝卜,如果适当地放些肉和调味品,口感就不一样了。专业引领不等同于专家的单边引领,它是先进理念和实践经验的取长补短、共同引领。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科教学和学科校本教研中,不妨适时地开展一些融入性的研究活动。整合先进的思想和方法,以解决学科教学中的困惑,同时也为教研文化的营造创造环境和氛围。
学校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参与教学研究是所有教师(而不只是少数人员)的权力和责任。我认为必须打破原有的分学科教研的结构模式,让各学科的全体教师都参与到同一个教研活动中来。
学校应建立大学科观的校本教研制度,可以邀请不同学科的教师参加听课,并请他们从自己学科的角度发表观点,对课提出看法和建议,将自己学科的教学经验融合到其他学科教学中。我想,如果我们的校本教研能提供这样一个共同参与的平台,那么就能够实现愿望吸取更多别人种田的经验,来为种好自己的田。
现在多数学校的教学研讨基本上都是模块式的,也就是语文的集中在某一地点,数学的集中在另一个地点,各个学科之间都是独立的,像几条平行线永无交集。宋老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去上一节数学课,其实他是在寻找一种感觉,一种更好地教好语文的感觉。
宋老师反串数学课,真正的目的到底是什么?难道是要教我们的数学老师怎么上数学课吗?我想真正的目的不是如此,有句话叫: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长期的教学其实在我们的教师身上已经体现出一种固有的模式,教学上也形成一种固定思维,即使在新理念的冲击下,有的也只是改变了一种方法,是不是能真正打破学科教学上的固定框架,站在另一个高度上去提升或者重组新的课堂教学结构呢?我想这是需要外界的力量的冲击的。我想宋老师的反串数学课,恐怕就正有此义。
教师的专业知识,除了明确的文本理论知识之外,十分重要的是,还必须拥有那些“默会”的、“不可言传”的和镶嵌于情境之中的实践智慧。群体合作的校本教研恰恰注意到了这一点。从这次教研活动中,我们感到不同学科合作教研,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因为从参会的不同学科教师的反应我们受到启示,从今天大家坦诚的对话中我深有感触:
第一,教学应确立“大学科观”。“跳出语文看语文”比“只缘身在此山中”更能看到语文教学的得与失。第二,适当地开展多学科联合式的教研活动,是在继承传统优秀教研经验的基础上融入了新的内涵。第三,构建校本教研文化是一次有目标的历程。各学科之间应该相互了解,相互借鉴,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有鲜明的学科特点,又有其他学科先进方法,合作共享、携手联动,能促进各个学科均衡发展。自主与合作并举,对话和分享共舞,正所谓“天光云影共徘徊”,这是我们构建校本教研所应该追求的美好愿景。
本次校本研修不仅具有一般校本教学研究的 “问题设计行动反思”等特征,还具有典型的个性特征,为新课改出现的新问题提供了可资借鉴的鲜活校本研修经验,兹述如下。
1.对问题的深度探索。原本一位语文特级教师发现的数学教学问题,深掘到了:当下教师应具有什么样的“学科观”,当下需要什么样的“校本教研文化”问题,具有典型的现实意义。
2.研修设计的丰富性。就研究的主体来说,以南湖第三小学的教师为主体,加入他校的骨干教师共同参与,形成了以校为本的区域校本研修活动。以“沙龙”的形式来探讨问题,为同伴平等研讨营造了宽松的氛围。通过问题源的作者亲自讲述跨学科教学的故事,使研修者感到问题就在身边的现场感。教研室主任的适时插话,则起到了直指核心问题的引领作用。
3.研修行动的实效性。在进行研讨活动之前,参与教师学习了特级教师宋运来撰写的《去种一次别人的田一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反串数学课》《人民教育》(2005年第20期)文章,在互动论坛之前,又再次聆听宋运来老师讲述跨学科教学的故事,在大家彼此互动的过程中,分享同伴的思想,最后在专家的引领下达到认清“问题”的实质。
关于课程,学校要设计的不是一个完美的方案,而是自己知道得失的方案。把优点最大化,同时也明白这个方案的缺点是什么,下次去改进。
在这一过程中,再结合学校自身的教育理念、办学特色,最终将国家、地方、学校课程进行校本化理解、整合为校本课程整体。
前不久,来自武汉市武昌实验小学的徐莉老师在某活动上,基于对22所学校的课程展示,深入讲解了校本课程的实施策略。也许能给您学校的校本课程建设提供一点灵感。
贵州省杉木坪完小所做的三项乡土课程活动:不同泥土中的种子谁先发芽实验、校园植物调查以及民间造纸术调查。
这三个活动在现有的小学语文、科学、品德与社会的课内实验、探究中都可以找到相类似的课程安排,但被许多学校、老师所忽视。
不同泥土中的种子谁先发芽实验,看起来是个简单的科学课实验,杉木坪完小老师在科学教材的基础上,组织学生针对他们感兴趣的不同变量,进行实验探究。
它是对于科学教材实验的一种延伸,对看似铁板一样无法改动的教材,基于乡土特点和学生学情进行本土化的改造。
乡村老师可以在现有国家教材的基础上,不改换结构,只对教材内容进行改造,加上自己的地方特色,形成有乡村特色的校本课程的同时不需要重新开发自己的校本教材,是一种扬长避短,节约精力的方式方法。
贵州省杉木坪完小组织的民间造纸术调查活动中就运用了班级、年级整合的方法,在三位老师的带领下,三、四、五、六年级共20名学生参与了调查活动。
但是这也存在着没法使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的问题。而针对这个问题,龙王小学就有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
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龙王小学的活动很多,有以农耕基地为基础的耕种体验活动,有体现地域文明的种植中草药活动,以及包含乡土特色民俗风情的养蜂、制作凉面活动等等。
他们在周二三四下午第三节课安排了兴趣课,这是个社团性质的课程,学生们可以自由报名选择自己喜欢的,这点就很好地体现了跨年级、班级的整合。
整合也可以是一种跨学科的整合,比如说范家小学的挖野菜、采野果的活动就是科学、美术以及语文等多学科的整合。
整合更是多种模式的混合,即不一定要严格按照课表上每个课时换一个科目来上,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把同一个任课老师的几门课排在一起,但具体每次课程的时长可由教师自己掌控。
课表上一整个下午的科学、美术、音乐都由她承担,那既可以按照课表来上,也可以这个下午都上美术课、而下一次都上科学或者音乐课,还可以一个下午分成两段,完成其中两个科目的教学任务。
这样一来就不会出现学生们刚拿出画笔、一幅画还没有完成就得下课去参加另一节音乐课的尴尬境地了。
在课程进行中可以让家长参与进来,参加本次培训的学校展示的很多活动都借助了家长及社区的力量来开展,如王二保小学的故事妈妈活动、种西瓜活动,太平桥乡清和小学跳锅庄活动,程庄小学寻访青龙岗传说的活动等等。
如果一个方案得不到外源的课程师资就做不了,说明设计者没把这个方案当作日常化、长期发展的规划。课程规划应该是有没有支持都能做的东西、本身就应该是日常化的、可长期实施的。
天津市河北区新开小学将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融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突出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终身发展的能力,从而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学校把学科类课程纳入课表,每班每周安排一个课时。各班的语文教师和数学教师担任此课程的指导教师,通过校本课程课表化,保证了校本课程的落实和实施。
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申报一门课程,学校打破班级、年级的界限,统一安排。课程突破了传统学科课程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丰富了学科课程的内容,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校园读书节,以读书节为载体推动学校的读书活动。每年确立一个主题,为期一周,每届读书节出一本成果集。
主题可以是“让书香溢满新开校园”、“好书伴我成长”、“博览群书、增长智慧”、“快乐阅读、快乐写作”、“阅读与未来”、“读红色经典,抒爱国情怀”等等。
目标是指学校、班级、家长应该怎么样,不是正确而无用的话,应该是切实、可以检验的。最开始做目标的时候就应该想好,应该怎样评价这个课程的效果,各方的收获怎样表现出来。
过程意味着这件事你做了。除了拍照、录音、录影等常见的方式外,手记和动态记录也是一种记录方式。
手记可以是记录轶事,多描述而不判断,减少干扰,记录下孩子最真实的故事和形态;检核表也是手记的一种,学生作业的提交情况、他们的成长档案等。
关于课程,学校要设计的不是一个完美的方案,而是自己知道得失的方案。把优点最大化,同时也明白这个方案的缺点是什么,下次去改进。
在这一过程中,再结合学校自身的教育理念、办学特色,最终将国家、地方、学校课程进行校本化理解、整合为校本课程整体。
前不久,来自武汉市武昌实验小学的徐莉老师在某活动上,基于对22所学校的课程展示,深入讲解了校本课程的实施策略。也许能给您学校的校本课程建设提供一点灵感。
贵州省杉木坪完小所做的三项乡土课程活动:不同泥土中的种子谁先发芽实验、校园植物调查以及民间造纸术调查。
这三个活动在现有的小学语文、科学、品德与社会的课内实验、探究中都可以找到相类似的课程安排,但被许多学校、老师所忽视。
不同泥土中的种子谁先发芽实验,看起来是个简单的科学课实验,杉木坪完小老师在科学教材的基础上,组织学生针对他们感兴趣的不同变量,进行实验探究。
它是对于科学教材实验的一种延伸,对看似铁板一样无法改动的教材,基于乡土特点和学生学情进行本土化的改造。
乡村老师可以在现有国家教材的基础上,不改换结构,只对教材内容进行改造,加上自己的地方特色,形成有乡村特色的校本课程的同时不需要重新开发自己的校本教材,是一种扬长避短,节约精力的方式方法。
贵州省杉木坪完小组织的民间造纸术调查活动中就运用了班级、年级整合的方法,在三位老师的带领下,三、四、五、六年级共20名学生参与了调查活动。
但是这也存在着没法使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的问题。而针对这个问题,龙王小学就有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
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龙王小学的活动很多,有以农耕基地为基础的耕种体验活动,有体现地域文明的种植中草药活动,以及包含乡土特色民俗风情的养蜂、制作凉面活动等等。
他们在周二三四下午第三节课安排了兴趣课,这是个社团性质的课程,学生们可以自由报名选择自己喜欢的,这点就很好地体现了跨年级、班级的整合。
整合也可以是一种跨学科的整合,比如说范家小学的挖野菜、采野果的活动就是科学、美术以及语文等多学科的整合。
整合更是多种模式的混合,即不一定要严格按照课表上每个课时换一个科目来上,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把同一个任课老师的几门课排在一起,但具体每次课程的时长可由教师自己掌控。
课表上一整个下午的科学、美术、音乐都由她承担,那既可以按照课表来上,也可以这个下午都上美术课、而下一次都上科学或者音乐课,还可以一个下午分成两段,完成其中两个科目的教学任务。
这样一来就不会出现学生们刚拿出画笔、一幅画还没有完成就得下课去参加另一节音乐课的尴尬境地了。
在课程进行中可以让家长参与进来,参加本次培训的学校展示的很多活动都借助了家长及社区的力量来开展,如王二保小学的故事妈妈活动、种西瓜活动,太平桥乡清和小学跳锅庄活动,程庄小学寻访青龙岗传说的活动等等。
如果一个方案得不到外源的课程师资就做不了,说明设计者没把这个方案当作日常化、长期发展的规划。课程规划应该是有没有支持都能做的东西、本身就应该是日常化的、可长期实施的。
天津市河北区新开小学将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融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突出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终身发展的能力,从而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学校把学科类课程纳入课表,每班每周安排一个课时。各班的语文教师和数学教师担任此课程的指导教师,通过校本课程课表化,保证了校本课程的落实和实施。
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申报一门课程,学校打破班级、年级的界限,统一安排。课程突破了传统学科课程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丰富了学科课程的内容,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校园读书节,以读书节为载体推动学校的读书活动。每年确立一个主题,为期一周,每届读书节出一本成果集。
主题可以是“让书香溢满新开校园”、“好书伴我成长”、“博览群书、增长智慧”、“快乐阅读、快乐写作”、“阅读与未来”、“读红色经典,抒爱国情怀”等等。
目标是指学校、班级、家长应该怎么样,不是正确而无用的话,应该是切实、可以检验的。最开始做目标的时候就应该想好,应该怎样评价这个课程的效果,各方的收获怎样表现出来。
过程意味着这件事你做了。除了拍照、录音、录影等常见的方式外,手记和动态记录也是一种记录方式。
手记可以是记录轶事,多描述而不判断,减少干扰,记录下孩子最真实的故事和形态;检核表也是手记的一种,学生作业的提交情况、他们的成长档案等。
摘要:多元文化教育是提高不同民族学生的素质,帮助学生获得其自身文化以外的跨文化知识的一种教育观念.新课程改革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课程管理.可见校本课程使学校拥有了对课程的选择和开发的自主权,能更好地融入民族多元文化.德宏州是一个以傣族居多的民族自治州,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针对云南德宏地区傣族艺术方面的校本课程建构进行论述.
美国多元文化教育学家詹姆斯xxxxx班克斯认为: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标是为了提高不同性别、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群体的学生及一切处于不利境况的学生的教育素质,帮助学生获得其自身文化以外的跨文化知识.他还认为,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一个民族都应该保留自身的文化,同时加入到主流文化中去.在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中,文化的多元化和民族的多样性是紧密联系的.因此,在少数民族教育中,除实行国家课程外,还应考虑各族学生的文化特殊性,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家詹姆斯xxxxx班克斯提出的“附加途径”,正好适用于学校校本课程对当地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推进,校本课程开发已经成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改提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简单地说,校本课程是由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评价的课程.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研究校本课程的建构:
课程目标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课程目标是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对课程的建构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基于德宏州傣族的艺术文化背景,提出以下课程目标:
传承德宏州优秀傣族艺术文化,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傣族的特点、历史和功绩,在系统掌握傣族艺术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傣族艺术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使学生产生愿意为家乡建设而奋斗的思想.
1.文学.傣族文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新生期.从傣族文学的产生至今,诗歌始终是主要形式.例如,著名的《傣族古歌谣》在德宏地区共搜集到的《说亲歌》、《许配歌》、《筵席歌》、《祝福歌》、《祭祀词》等多首傣族古歌,充分反映了原始时期傣族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傣族人民自己创作的作品,无疑是我国文学宝库里的珍贵财富,但因种种原因傣族的文学没有被发掘、翻译和整理.因此,学习傣族文学可以更好地传承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增加对本民族的了解.
2.戏剧.傣剧是云南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戏曲剧种之一,大约有两百年的历史. 傣剧发源于有一定人物情节的傣族歌舞表演及佛经讲唱,后吸收滇剧、皮影戏的艺术营养而发展,与此同时,傣剧从土司衙门扩散到民间,涌现出大量民间傣剧表演组织.
目前傣剧基本上只为老年人所喜爱,年轻人因为听不懂并没有多大兴趣,传承的难题日益凸显.傣剧的学习,将会使学生对傣族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并且通过对傣剧的认识,能够产生更多艺术气息,陶冶情操.
3.歌舞.傣族民歌从内容上来看,大致有生活歌、劳动歌、起义歌、情歌等几类,其中情歌最为丰富.在形式上比较自由,韵律不严格,曲调节奏灵活,各地唱腔多有不同.总的说来,傣族民歌的风格都较为柔和优雅,抒彩比较浓厚.
傣族舞蹈的动作虽大多婀娜多姿,节奏较为平缓,但外柔内刚、充满着内在的力量.舞蹈的种类很多,动作及内容主要模拟当地常见动物的活动,在此基础上加以人格化.傣族舞蹈“三道弯”的造型特点,以及刚柔相济、动静结合等特有的表演风格,为广大群众所喜爱.
将民歌和舞蹈引入学生的学习中,不仅能提高其艺术鉴赏力,还能将民族精神内化到自身,提高民族自豪感.
4.服饰.傣族服饰淡雅美观,既讲究实用,又讲求装饰,颇能体现出热爱生活,崇尚中和之美的民族个性.男子一般上穿无领对襟袖衫,下穿长管裤,戴以白布或蓝布包头.妇女一部分穿大统裙及色彩艳丽的短上衣,一部分则穿白色或浅色的大襟短衫,下着长裤,束一绣花围腰,婚后改穿对襟短衫和统裙.
课程可以采取各种呈现形式,校本课程同样可以采取不同的呈现形式.根据德宏傣族艺术文化开展的校本课程,笔者认为可以从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这三方面来组织校本课程.
1.学科课程.学科课程的特点在于按照学科组织教学内容,并分门别类的进行教学;学科按年级、学期、单元等要求,划分为若干层次.作为校本课程的一种呈现形式,学科课程的优点在于:强调学科的逻辑性.学校可以根据德宏傣族艺术文化的内容,将教材编写为文学、歌舞、傣剧、服饰四类.教材编写者和课程设计者可根据其内容的多少,来选择它的课时.在授课时,教师可以用讲授法、演示法等进行教学,让学生直观的获得关于傣族文学、歌舞、傣剧博鱼、服饰方面的系统知识.
2.活动课程.活动课程是以学生活动为基础的课程,主要是以学生兴趣为主,它事先没有准确的规划课程,教师则根据学生进行活动中的不断变化来进行调整.活动课程在校本课程中普遍采用,它既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又可作为教学的一种补充.以德宏傣族艺术文化为背景,可以开展各种活动课程.针对傣族文学,可以通过学习后,让学生自己创作一篇相关的作文,并在班上进行分享交流;民歌、舞蹈可以开设民歌班和舞蹈班,让学生们对民歌、舞蹈进行学习,在学习歌舞的过程中掌握其真谛和精髓;针对傣剧可以在对其系统学习之后,举行一次表演会,学生几人一组,选择喜欢的剧本,并进行演出;就傣族服饰来说,可以进行一次服饰创作大赛,让学生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创作出自己心中既符合民族文化,又融合现代思想的服饰.
现在学校正在积极开发红色校本课程,想要培养孩子们敬畏过去红色故事的精神和热爱尊重祖国的品质,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优秀的经典案例吧。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为延安市宝塔区育才学校红色资源校本课程开发在整个实施过程中主要研究以下内容:对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在课题实施前对全校区教育教学中从在的问题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实施的策略:通过调查和分析,确定合理的实施策略。通过课题的研究,挖掘延安文化教育资源的内涵,促进学校特色建设,着力探索红色文化教育对学校“校风、学风、教风”的建设,让学生了解家乡红色文化历史,英雄人物的事迹,从而加深对红色文化的了解,丰富课堂内容;培养具有热爱祖国、积极向上、团结友爱、文明礼貌的合格人才;通过课题研究,使教师的教科研水平达到更高的层次,对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走上一个新台阶。
依据课题的要求,以红色资源校本开发的文献资料分析和实证资料研究为基础,基于小学红色资源开发的独特视角,立足学校实际,借助本土资源的力量,运用调查、情景体验等方法,通过寻红色足迹、讲堂、诵读、唱红歌、社团艺术节、观演红色影片等形式,并邀请相关专家对课题研究情况进行指导,研究新时期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理念、内涵挖掘、文化传承等现实问题,系统梳理和挖掘整合各种优质红色校本资源;探索总结红色校本优质资源开发的有效策略,实施途径与相关模式,构建具有一定价值意义的红色校本资源的体系,宣传推广研究成果。
课题开题后,深入学习相关的红色文献资料,学习延安精神,挖掘本土的红色文化,认真研究“小学红色资源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实施方案”。
课题开题之初,从制定实施第一项任务开始,尊重学生自身经验,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实施具有时效性的思想教育活动。结合课题的自身特点,明确组织开展活动的思路,帮助学生以延安抗战时期的英雄人物为榜样,把爱国主义精神,转化为爱国,爱校,爱家乡,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培育“学习有动力,创业有能力,竞争有实力”的一代新时代的小学生。
1. 以红色文化教育为主题,打造既有理想,又有实践的特色文化把红色文化的精髓溶于师生的血液中,显于师生的言行中,营造以红色文化教育的氛围是基础。
(1)让墙壁“说话”,充分利用学校的宣传栏和黑板报,广泛宣传,当年在战争时期延安的英雄事迹。
(2)让喇叭“说话”,利用校园广播宣讲英雄人物的战斗故事,收集并讲述校园内学习英雄的师生的事迹。
2. 以红色文化为引领,追求既实效,又高效的特色活动开展以英雄为友,与经典同行的特色活动,从而迁移默化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自强自信的人格和诚实守信的品质。
(1)开展颂读红色经典活动,感悟延安红色文化的魅力,举办传统“红色经典诵读”比赛,举办红色经典阅读讲座,开展“红色文化培育我成长”等主题班会。
(2)开展巡访先辈足迹的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走进延安历史纪念展览馆,重温先烈的英雄事迹,观看有关延安斗争电视剧,重温当年的艰难抗战历程,利用节假日祭扫烈士陵园,在烈士墓前举行入团宣誓等。
在广泛发掘红色文化教育资源的基础上,以“校园红色文化周”为契机,举行红色故事进课堂、红色故事进社区、进家庭等活动,着力办好红色经典演讲,校园“延安精神学习”优秀学生评选等活动。从而打造以学科教育为基础,融合红色文化元素的学科课程,通过教育实践,构建学生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服务等多样化体验性的高效教育模式。
1.理论学习是基础,创新是根本。结合学校的课题科研实际做了认线.我以课堂教学为研究渠道,充分利用各学科教材特点,渗透红色文化的精神传承。我以活动作为主要形式,开展经常性的传统教育活动,使先辈们的精神内化为学生的品质。传统教育活动已形成内容上的系列化,目标上的层次化,时间上的常态化特征。内容的系列化是指我校已经形成了讲红色故事、演红色电影、唱红色歌曲等主题活动,学英雄精神的班级管理模式,使红色文化建设显得深厚而又浅显可触。目标上的层次化是我校的传统教育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提出了具有层次的教育要求,如三年级的学生要了解当地先烈的英雄事迹,四年级学生开设延安精神、红色文化校本课程,联系实际生活,将延安精神、红色文化、爱国精神的精髓与目前的学习生活相结合。这样目标要求上的层次化,使红色文化的传承环环相扣而又层层深入。学校所承研《小学红色资源校本课题开发研究》更是为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搭建了一个系统的平台。
做好课题验收的准备工作,将自己所开展的实验内容及实验过程中的有关资料进行整理,收集有价值的论文、反思等。
“浮山不墨千秋画,冶水无弦万古琴”,冶北小学就位于海浮山下、老龙湾畔,是一座整洁、美丽,充满温馨和活力的农村小学,近年来,依托冶源镇浓厚的文化底蕴,学校积极以“红色文化”为总抓手,大力构建学校的特色文化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学校综合办学水平,彰显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学校德育课程一体化之路。我校德育课程一体化的做法实施如下:
我校的德育工作重点项目是“红色教育”。习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不仅提增信心,而且令人鼓舞和振奋,并激励人们前行。
红色是我们的“国色”,红色代表正能量,红色文化是一部不加修饰而永远值得感动和教育后人的最佳天然教材;红色教育能统领我们学校所有的教育活动,因此我们实施的教育活动命名为“红色教育”。
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红色教育”:(一)凝炼红色观念文化文化育人;(二)营造红色教育氛围环境育人;(三)完善制定学生常规常规育人;(四)开展红色教育活动活动育人;(五)开发红色校本课程课程育人;(六)实施红色卡星评价。
从2015年3月份开始,我们就把红色教育确立学校实施德育建设的突破口,为此我们多次召开研讨会,大造红色教育的,让红色教育深入学校全体师生的内心,成为学校开展各种活动的龙头和落脚点,同时我们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红色校徽、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的征集和评选活动,我们首先以红色为基调,精心设计了红色校徽(临朐县中小学十佳校徽)。并把校徽和“三风一训”用亮丽的红色标志在学校的醒目处,并利用校会、班会进行解读宣讲,让这具有特色的学校文化标识,广泛应用于学校的教育教学中,激发师生的精气神。我们还专门聘请冶源的知名人士冯益汉为我校创作了红色校歌《梦开始的地方》,并利用音乐课教唱,让这一红色旋律成为学校全体师生的主旋律。
我们以红色历史教育为基调,对学校的文化氛围进行了精心的设计。我们精心编制了“冶北小学爱国三字经”,并在学校国旗下用不锈钢宣传栏进行了醒目标示,让全体学生记忆,并在每次上课间操前集体朗诵。我们还在学校最醒目的南墙上,设计了两幅巨型宣传画,第一幅是“屈辱的历史”,分别介绍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旅顺大、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历史,从而教育我们的学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第二幅是“伟大的历程”,分别介绍了中国党的成立、八一南昌起义、长征、八年抗战、解放战争、开国大典等历史,让我们的学生知道“幸福来之不易”。教室外,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也精心设计了墙壁文化和楼道文化,一、二年级的教室外,我们主要设计了国旗、国徽、国歌、队旗、国家的大好河山以及、周恩来等领袖人物的图案,让学生“感知”,培养他们爱国、爱党的思想情感。三、四年级,我们主要选择了雷锋、刘胡兰、焦裕禄等英雄人物,让他们“感想”,帮助学生树立起一位崇拜的英雄人物。五、六年级,我们主要选择了刘翔、姚明、杨利伟等现实中看得见的人物,让他们“敢做”,努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楼道内,我们精选了共和国历史上的大事,比如十一届三中全会、爆炸、卫星上天、载人航天、奥运会、世博会等等,以加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我们要求各班根据红色教育的主题,确立自己班级的教育主题和教育重点,进行个性化班级文化构建,如有的主题是感恩教育、有的是英雄人物,有的是名言警句,有的是读书励志,有的是红色故事等等,不一而足。可以说我们的班级主题活动,已经成为我们学校德育活动主阵地,它形式的多样和内容的多彩,让我们的德育教育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有的学生已经会唱30多首红色歌曲,阅读了50多本书籍,知道了100多句励志格言,知道无数个感恩和英雄故事,他们学会了节约,知道怎么感恩,确立了自己心中的榜样,有了自己的梦想。我们下一步准备将各班的活动的积累编辑成册,成为班级的“班本教材”。
我们充分利用各种节日,对学生进行主题教育活动,我们开展的活动主要有(1)、唱红色歌曲。(2)、听故事。(3)、诵红色英雄(4)、读红色经典 。(5)、塑红色课堂。(6)、做红色作业 。(7)、记红色格言 。(8)写红色文章。(9)办红色板报。(10)开红色班会。(11)设“红色小导游”社团,聘请老龙湾风景区管委会主任为校外辅导员,由学校语文教师和景区导游担任辅导教师,“小导游”经过培训、模拟、实战演练等环节,在节假日到老龙湾景区义务导游,受到广大游客和景区管理人员的好评,同时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文明礼仪,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12)评红星班级。(13)彰红星少年。此外,我们还编制了师生手语操《国家》,每天的课间操学生都要和广播体操一起演示,以强化学生的爱国意识。我们的学生还自主成立了“爱心银行”,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养成节约每一张字纸,用好每一笔零花钱好习惯的基础上,同时培养孩子的爱心。现在爱心银行已经积累资金3768元,对部分困难学生进行了救助。
所有这些活动都紧密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通过活动让学生有所收获,务求实效,活动结果都计入学生成长档案袋,以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让学生争做红星少年。
我们积极建设切近实际的德育课程,结合学校的红色历史教育,把历史教育活动过程中的优秀成果汇集成册,编辑成《红色教育》系列丛书,把德育课程化,我们的红色教育读本共分六本,分别是《落后就要挨打》、《幸福来之不易》、《中国梦》、《榜样的力量》、《可爱的家乡》、《锦绣中华》。
如何评价学生,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尤其是如何实现学生成长的发展性、过程性评价,如何让全体教职工发挥全员育人的作用。为此,我们建立了红色“卡星”评价机制。
我们“红色教育奖励卡”共六种,边框为红、黄、蓝、绿、紫、金6种不同颜色。分别对应一至六年级,一年级为红色卡片,象征对学生进行国旗、国徽、国歌、城楼、华表等红色标志的认识教育;二年级为卡片,象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培养学生关注健康、珍爱生命;三年级为蓝色卡片,象征对学生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忧患意识和自觉行动的教育。四年级为绿色卡片,象征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从我做起”教育;五年级为紫色卡片,紫色代表诚实、热情、温和,紫色也代表胆识与勇气,象征对学生进行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品质方面的教育;六年级为金色卡片,金色代表金钱、财富和资本,金色象征光荣和辉煌,六年的小学生活即将结束,象征学生走向辉煌的明天。卡片正面为冶北小学大门图案,左下角为冶北小学校徽,中下部注明“学生奖励卡”,颜色与边框一致。反面图案分别由老龙湾、海浮山、葡萄种植、淡水鱼养殖、红丝砚、冯帷敏等冶源著名自然景观、种植养殖、独有物产、著名人物等文化内容组成。主要让学生了解我镇著名旅游景点优美的风光、丰富的物产、历史名人的事迹等,培养学生热爱家乡进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同时,我们还设计了颜色、形状、图案、名称各不相同的10种荣誉星,分别为理想星、感恩星、学习星、团结星、文明星、乐观星、健康星、节约星、卫生星、实践星。理想星、学习星、文明星、健康星、卫生星为圆形,寓意团结、协作。感恩星、团结星、乐观星、节约星、实践星为五角星形,寓意顽强不屈的红色精神指引、激励学生前进。图案还有“龙”字,象征龙的传人和龙的精神。每种形状的五颗星又分为红、黄、蓝、绿、紫等不同颜色。
学生表现突出可获得教师奖励的奖励卡一张;学生奖励卡的发放权在全体教职工。每一位教职员工,在校内(或校外)遇到学生好的表现,都可以随时随地发放奖励卡。如学生捡起一片字纸、学习取得进步、帮助同学、尊老爱幼、公交车让座等等。获得5张卡可换一颗星。各班成立“评星委员会”,写出评语,确定授予哪种星,周一升旗仪式时,表彰发放。学期末,获910星者,由校长颁发奖状并宣读颁奖词,奖品为一套荣誉星;获78星者,由政教主任颁发奖状,奖品为奖励卡一套;获6星者,由班主任颁发奖状。
为更直观的体现评价过程,充分发挥星卡评价的激励作用,我们在班级中专门设立“星卡评价台”,随时展现评价过程和学生的得奖情况,让“过程育人”。
时至今日,我们在红色教育方面做出了一些初步的探索,也收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和赞誉,并多次在县教育局的德育创新和文化建设现场会上作典型发言。我们撰写的《知红色历史、成红色少年》案例,在全县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典型案例评选中,被评为一等奖。《依托红色历史教育,实施突破课堂战略》获临朐县第五届教学成果政府奖集体二等奖。我们学校的《红色教育,奠基未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两篇论文均荣获山东省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在全国第五届“推动学校文化建设,打造特色名牌学校” 实施战略研讨会的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中我校《桃李园中一抹红》荣获二等奖。《潍坊教育》第30期对我校的红色教育进行了专题报道。我校现有二人被山东省学校文化研究院、山东省学校文化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特聘为学校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学校还因此被评为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县关心下一代建设先进单位,我校冯文静同学还被评为临朐县首届最美少年。
德育课程建设是一项博大精深,内涵极其丰富的工程,是一个由低到高不断完善的过程。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努力:
2、继续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让红色文化深入到每个学生心中,渗透到每节课堂中,塑造学生心灵,创新学校德育。将“冶北小学爱心银行”深入持久活动下去。
继续全面学习,理性思考,不断探索,开拓创新,努力使师生的文化素养和品位不断提升,使校园成为提高人的修养、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的“红色家园”。让红色文化点燃推动学校发展的圣火,让红色文化成为学校一道绚丽的风景,更让红色文化引领我们一路前行一路芬芳。
近年来,中站区众成教育集团中站实验小学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总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为指导,将党建工作融入学校立德树人的全过程,积极发挥党建工作在校本课程中的引领作用,让校本课程绽放别样精彩。
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树人,而课程就是学校育人的主渠道,学校党建工作的引领作用只有通过课程才能落地。因此,学校党支部特别重视课程建设,特别是对能体现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进行合理开发。将“众彩课程”作为学校的课程体系,“众课程”夯实学生核心素养,“彩课程”在“众课程”基础上为孩子搭建出彩舞台。在党建引领下,学校将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校本课程体系,并以校本课程、特色活动为载体,重点开发了一系列特色校本课程:“抓小放大、金子闪闪”家教课程、红领巾心系党课程、繁星课本剧课程、语趣课程、快乐读写绘课程、梦之声艺术课程、葫芦丝课程、童心绣坊课程、围棋课程、创意手工课程、花叶坊课程、剪之韵课程同时还开发了一整套经典诵读教材《陶然听语》(6本),开发了体现家乡地域特点、人文历史的校本教材《可爱的家乡》,体育、音乐、美术等教研组也开发了各具地域特色的校本教材,一系列红色校本课程的开发,为传承中华红色基因提供了阵地,让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师生成长过程,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红色思想的熏陶。
2018年国庆节前夕,为喜迎国庆,弘扬剪纸传统工艺,学校举办了“童心共筑中国梦,方寸剪出大世界”大型剪纸展,《祖国万岁》《欢度国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听党指挥》《和谐中国》等一幅幅作品,诉说着孩子们对祖国浓浓的爱意,展示了孩子们心中的大世界,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学校每年都举办“迎六一”和“迎新春”校本课程成果展示活动。每次活动前,孩子们都精心准备作品、节目,在展示活动中努力绽放属于自己的那分灵动与美丽。梦之声艺术课程的老师带领孩子们唱红歌,擂响中国鼓;快乐读写绘课程的孩子们心中满怀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用手中的笔来抒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喜爱;毛毛虫绘画课程的孩子们拿起手中的画笔,用一幅幅精美的作品来表达对伟大祖国的赞美与祝福;繁星课本剧课程的孩子们和老师一起用《中国少年说》倾诉着将事业薪火相传;童心绣坊课程的孩子们运用传统工艺,一针一线绣出对未来的美好向往;葫芦丝课程的老师精心挑选了红歌,悉心指导孩子们演奏,将理想信念的火种、红色传统的基因代代传递下去
近年来,学校依托红领巾心系党课程,积极开展“文明使者,使者文明”评选活动,注重培养孩子们的文明习惯,塑造文明素养。如今,文明之风已经刮进学生的心田,文明之花开遍校园内外。在学校党支部的组织下,在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带领下,红领巾心系党课程的孩子们走出校门,走上大街,走进社区,多次开展“小手拉大手”“你扔我捡”“向不文明行为告别”等公益活动,孩子们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践行文明使者的风采,感染人们向不文明行为告别,呼吁大家携起手来,让我们的天更蓝、水更绿。
党建引领下的校本课程,为中站区众成教育集团中站实验小学的跨越式发展和品牌提升提供了强大的内生动力。近年来,中站实验小学先后获得“中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计划15周年五彩足球荣誉单位”、省级家长示范学校、市级文明单位、市级师德师风先进单位等殊荣。在党建方面,2018年,学校被评为十九大精神理论宣讲工作先进集体,多人被评为区级、市级优秀党员。
在党建工作引领下,经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校本课程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18年5月,在中站区学生艺术体育节上,梦之声、剪之韵、毛毛虫绘画、葫芦丝等课程展示的节目,得到区委、区政府领导的一致好评;2018年10月,在中站区举行的《每天都可以想一想》歌咏比赛中,梦之声艺术课程的孩子们荣获小学组一等奖;2018年“区长杯”足球赛上,小球星课程的孩子们经过奋力拼搏,男子、女子代表队均获第一名,组队参加焦作市“市长杯”足球赛,男子甲组获得全市第五名,男子乙组获得全市第二名,女子甲组获得全市第二名;今年5月,在中站区花样跳绳比赛中,中站实验小学代表队获得小学组第一名,并代表中站区参加市级比赛,获得总积分第八名;今年5月,在中站区经典诵读比赛中,老师齐洋朗诵的《水调歌头》,博得大家的一致好评,最终脱颖而出,代表中站区参加市级比赛;今年5月,在中站区举行的“我为祖国点赞”演讲比赛中,五(3)班学生买景晨、四(1)班学生刘姝含分别获得小学组第一名、第四名,两人代表中站区参加市级比赛,并双双获得市级一等奖。同时,在中站区举行的“我为祖国点赞”朗诵比赛中,繁星课本剧的孩子们演绎的《诗意中国》,以优异的成绩代表中站区参加市级比赛,并取得了全市第一名的好成绩
雁首引航,龙逐潮头。在学校党建引领下,校本课程绽放别样精彩,落实了学校的办学理念,提升了学校的内涵发展,孩子们在校本课程这片沃土上快乐着、收获着,全体众成实小人一定紧密团结在学校党支部周围,始终坚守着对教育的执着,始终饱含着对祖国的深情,慢慢倾听花开的声音。
2012年10月11日,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诺贝尔文学奖设立111年以来第一位获奖的中国籍作家。这不仅是中国人的骄傲,更是高密人的荣耀。莫言的作品源于他在农村的生活经历,展示了中国历史大背景下高密东北乡的“传奇”,有着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和深刻的民族精神思考。他的作品蕴含着一种精神,具体表现为:自立自强、热情奔放、吃苦耐劳、敢作敢为、热爱光明与自由。就像红高粱一样,粗枝大叶、抗旱抗涝、生机勃勃,人们将这种精神称为“红高粱精神”,是高密传统精神的象征。
莫言资源是中华民族文化、尤其是高密文化的宝贵财富。怎样才能利用好本土这一丰厚的资源,发挥它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发展,是不是可以开发为一门课程?实践中发现,仅仅将莫言文化作为一种课程资源来开发,显得有些单薄。我们从高密市政府每年举办的“红高粱文化节”中得到了启示。“红高粱文化”,它不仅包括莫言文化,还包括乡土文化和传统文化,三者相互融合,不可分割。基于此,我们立足学校实际,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深入挖掘莫言文化资源和乡土文化资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开发实施“红高粱文化”课程,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搭建了一个崭新的舞台,突显了学校办学特色。
“红高粱文化”课程包括主题阅读、综合实践、艺术教育、校园节日、环境文化等五大版块。具体推进措施:
成立课程开发团队,从莫言散文和莫言成长故事入手,精心搜集相关资料,并按低中高学段进行基本的阅读分类,选用和选编适合学生阅读的《莫言的童年》《美文红高粱》《故事红高粱》等阅读教材。其中,《莫言的童年》为低年级读本,《美文红高粱》《故事红高粱》《高密三贤故事》为中高年级读本。结合高密乡土文化资源和传统文化资源,进一步扩大课程视野,着手选编“高密三贤故事”“高密民间传说”“古诗文经典诵读”等系列教材。
将选编的“红高粱”课程阅读教材纳入语文主题阅读学习中,让学生在课堂上读书,读整本书。同时,加强经典诗文的诵读积累,分年级确立经典诵读篇目。为保证读书效果,老师们要指导学生积极撰写读书体会,举行读书成果汇报、诗文诵读大赛等活动。
以班级、级部、学校递进的形式成立“红高粱”文学社,依托课程开展的各项学习活动,积极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与训练,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各级文学社定期出版电子或纸质类的成果小报,并及时将优秀作品向更高级别的媒介进行推介发表。
围绕“红高粱”文化,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开展各类综合实践活动,引领学生动手实践、主动探究,从而让学生掌握加工处理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探究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1)参观莫言文化基地。利用节假日,让学生到莫言旧居、莫言文学馆、单家大院、孙家口伏击旧址、红高粱种植地等莫言文化基地参观,听取莫言成长故事,感受莫言文化精髓。
(2)成立“红高粱文化小导游”社团。学校成立“红高粱文化小导游”社团,到莫言文学馆、莫言旧居等地进行导游讲解服务。学生自主查阅搜集相关资料,自主整理撰写导游词。
(3)举行各类实践活动课。教师引领学生看莫言、谈莫言,讲述莫言的相关传奇故事,举行“探访莫言旧居”“走进红高粱故乡”等主题活动。
通过组织寻访三贤旧址、搜集三贤故事、探秘四宝起源、走访民间艺人等活动,让学生明确三贤四宝的内涵文化,了解高密悠久的历史传承,在亲身实践中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围绕春节、中秋节、端午节、二月二等传统节日,让学生对本地节日背后的风俗文化展开探究。如春节期间,学校组织学生开展“家乡的春节”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跟家长一起赶年集,购买年货并进行统计;参与春节集会活动;开展“我和长辈比过年”等活动。
方言是最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代表。我们让学生围绕高密话与普通话发音的不同、各乡镇方言发音的不同、民间传统方言故事、高密方言词句等方面展开探究。利用春节等节假日聚会时间,听老人讲过去的故事,在班内举行方言故事会,体会家乡方言文化的魅力。
我校地处高密老城区,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区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学生围绕“高密城区的变迁”展开调查研究,调查城区企业、商业、教育、市容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形成调查报告。
1.普及软笔书法课程。编写校本教材《毛笔书法基础教程》,组成书法指导团队,在全校范围内普设软笔书法课,利用“班班通”统一授课。
2.开展各类社团活动。设立“红高粱文学社”、“红高粱文化小导游”、剪纸、泥塑、绘画、舞蹈、摄影、扑灰年画等艺术社团,以弘扬“红高粱文化”为宗旨,组织课程活动,举行画家乡美景、唱家乡歌曲、拍家乡光影等活动。
不断创新校园节日,搭建学生和悦成长的绿色空间,形成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的“红高粱文化节日”系列校本课程,如3月科技节、4月读书节、5月艺术节、10月体育节、冬季冬雪节。
各种节日,在传承先前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开发新内容、新项目,突显“红高粱”文化主题,将课程实施推向深入,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从而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参与展示中收获快乐与自信,得到历炼与成长。
把红高粱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通过设计家乡主题文化楼,建设莫言文化长廊,创办“红高粱文化”黑板报、成果展示墙等,让红高粱文化和精神时时刻刻都熏陶感染着学生。
设立课程校外实践基地。因地制宜,将我市“南关莫言旧居”设为校外实践基地。通过定期的实践活动,引领学生近距离地了解莫言故事,感受莫言精神,从中汲取成长、成才的力量。
主题阅读课程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老师为低年级孩子集编了读书写话成长记录本《美丽的小脚印》;将中高年级孩子的优秀习作进行结集成书。
各类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掌握了加工处理信息的方法,探究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创造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在市艺术作品大赛中,我校有近200名学生获奖;舞蹈社团的《春之韵》曲目在山东省学生舞蹈大赛中获奖。
(四)标志性成果:《红高粱文化》课程在市优秀校本课程评选中荣获一等奖第一名,课程改革经验在潍坊市重点推介。学校先后荣获国家素质教育舞蹈课实验基地、国家级写字教育示范学校、山东省艺术教育示范学校、潍坊市素质教育示范学校等多项荣誉称号;课改研究成果分别在《人民教育》《中小学学校管理》《山东教育》等报刊媒介进行了重点报道推介,得到社会广泛关注和认可。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我校“红高粱文化”课程的实施,陶冶了学生情操,激活了学生创造力,培植了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和学习品质;让学生对“红高粱精神”有了更深的体悟,对文化有了更多的尊重,对家乡有了更深的感情,为今后人生大厦的崛起打下了深厚的根基。这也是我们“红高粱文化”课程的终极追求做有根的教育,育有根的人。
1.难以准确把握“红高粱文化”的内涵。“红高粱文化”不仅包括莫言文化,还包括乡土文化和传统文化,三者相互融合,不可分割。我们开发实施的“红高粱文化”课程,强调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实际,侧重于乡土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传承,“红高粱文化”元素体现得不够,难以把握“红高粱文化”内涵。
2.小学生接受能力限制了红高粱文化课程的实施。“红高粱文化”本身有一定的高度,小学生年龄小,知识面窄,理解能力和活动能力较差,课程的实施要求与学生的接受能力产生矛盾,阻碍了红高粱文化课程的深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