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鱼体育新闻中心 /News
博鱼【boyu】校本课程培训内容
博鱼【boyu】校本课程培训内容怎样使学校有特色?特色学校是什么?特色学校就是特色课程,特色课程就是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既不是综合实践活动课,也不是语数外。那么什么是校本课程?
定义: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前提下,以学校教师为主体,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构成学校课程的有机整体。
课程的构成要素通常包括课程标准、教师用书、教科书、练习册和辅助材料。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校本课程开发指南》、《校本课程纲要》等材料也是课程的重要构成要素。各要素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赖,其整体效果就取决于条件构成要素的协调与配合。
校本课程是国家对学生接受一定教育阶段之后的结果所做的具体描述,是国家教育质量在特定教育阶段应达到的具体目标,它具有法定的性质,因此,它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课程改编相对于其他两种类型来说,既能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对教师专业技能要求又不高,是组织校本课程材料的较好形式。
好的校本课程是学校办学特色的反映。认真开设好校本课程对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首要任务就是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国家课程也是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但它的适用面比较宽,它关注的是学生统一的、共同的基本素质要求。在单一国家课程的背景下,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几乎没有选择课程的权利,学生的个性也很难得到发展。与国家课程相比,校本课程从学校办学特色和教师的特点出发,因而,它的针对性比较强,是学校以追求学生的兴趣与需要为课程开发的前提,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学生的爱好而设立的课程,它可以而且应当照顾到本校学生的兴趣,因此,它有助于学生特长的形成。
作为规范的程序,虽然不必在每次的评估中都涉及前述各方面,但对每届学生的需要都进行认真评估,这是校本课程开发必不可少的基本环节。
可组织教师讨论、设计教师和学生问卷。问题设计如:心目中的学生形象、教师形象、学校形象等相关问题,就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确立学校教育哲学,即培养目标。(注意问卷资料的积累)
需要评估是整个开发活动的前提和基础。由于不同学校在地域特点、师资力量 、教学设备、社会物质环境及精神文化环境等方面不尽相同,学生的文化背景以及对校本课程的价值取向也存在着差异。因此,校本课程开发时学校必须对自身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进行分析,明晰培养目标,分析学生发展的需要,分析学校、社区发展的需要和可开发利用的课程资源等。这四个方面的分析必须要整合为一个整体。
课程是教育的心脏,一切的教育改革最后都要落实到课程上。国家课程主要关注的是基础性与统一性,所以它不可能照顾到具体学校的差异性。校本课程则主要关注差异性,因此,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够更好地体现与发挥学校的办学特色,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学校的办学特色需要有与之配套的校本课程来加以保证。可以说,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特色形成的一种具体表现,或者说校本课程开发的本质追求之一就是学校特色的形成。
③根据新课改的精神,创设富有学校特色的、具有科学性、教育性、趣味性的校本课程体系。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独立或合作开发有特色的课程。
①主体性原则。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长、教师、学生和家长是学校教育的共同体,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在课程开发过程中,要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尊重和满足他们的需求。
②选择性原则。校本课程的开发,应充分利用地域、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可供选择的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师生的主体化得到充分发展。
校本课程的课程标准是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有关规定由学校确定的实际课程标准。校本课程标准应依据国家和省的课程标准,结合本校的具体情况确定。
教科书又称“学生用书”或“课本”。在现代学校中,教科书仍然是绝大多数学科的基本教学素材。编制学生用书是一项科学研究工作,是一项创造性劳动,直接关系到校本课程的成败。
辅助材料是指导课程标准、教科书等常规材料之外的有关材料,如报纸、电影、录音、广播、图片、图表、参考书籍、地图,等等。一般地说采用辅助材料可以提高教师表达概念的清晰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记忆效果,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各学校成立由校长、教师代表、学生及家长代表、教育专家和社区相关人士等组成的校本课程审议委员会。其主要职能:审议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重大决策,形成《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制定有关的开发与管理条例,检查与督导《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执行情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在课时计划中明确规定:“地方与学校开发或选用的课程占课时总比例的10%-12%。”《河北省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评估实施方案》对学校的教学评估有这样的要求,“按照国家和地方规定,开全开齐课程”,“建立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激励机制,根据当地、学生需求和学校特色,开发校本课程”。对教师的教学评估有这样的要求,“主持开发并实施一门校本课程”。邯郸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下发了《邯郸市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指导意见》,对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工作作了明确具体的要求与规范。
校本课程设计的起点是充分考虑学生需求、兴趣,特别是要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这对于确定校本课程目标是具有直接导向性意义的。各校可根据学生自身特点,采用学生问卷及学生、家长、社区人士大规模访谈等方式进行。问卷及访谈的内容可这样设计:
◆设计校本课程的角度:课程是有计划地安排每位儿童学习机会的过程,并使学生获得知识,参加活动,增加体验。
我们从设计校本课程的角度如何回答课程的内涵呢?课程是有计划地安排每位儿童学习机会的过程,并使学生获得知识,参加活动,增加体验。第一个关键词是“有计划”,课程非常强调有计划,比如我们的校本课程规划就是一个计划,老师的课程纲要也是一个计划;第二个关键词是“安排每位儿童学习机会”,它不是学习知识,而是学习机会。至于学什么,怎样学,形式丰富多样,所以机会一词在新课程中非常重要;第三个关键词是“获得知识,参加活动,增加体验”,从这里可以看出校本课程的结果有三类结果:
社会需要是多样的,要求学校培养多样化的人才。在基础教育阶段,国家课程更多地关注人才培养的基本质量,关注教育要求的统一性。因而,在满足社会多样化需要方面,它就给校本课程留下了较大的空间,使学校在这一领域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当代教育注重教育的基本要求的统一性与人才培养的多样性的结合,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相互补充可以较好地满足当代社会发展的这一要求博鱼体育,使学校教育更好地服务社会。
怡情课程--愉悦性情,丰富情感体验的课程,例:艺术怡情:音乐欣赏、美术欣赏、书法欣赏等;休闲怡情:摄影、集邮、盆景、花卉等。
①在体现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在培养目标上的一致的前提下,根据本校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资源状况,了解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的、灵活多样的课程。使学生在知识、品质、能力、个性等方面得到比较和谐、全面、可持续的发展。
②通过教师参与开发课程,使教师成为学会学习、学会反思、学会创新的实践研究者,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第三类结果就是我们给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去表现,这是表现性目标。比如一些创造、发明、小制作、画画、唱歌等。
所以,教育结果有三类,不要马上定位到立竿见影的记住了什么,输出了什么,这只是结果性目标。我们今天究竟要开发什么样的课程,我们是仅仅把知识技能类的课程作为唯一的追求,还是关注一个大写的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来设计我们的课程?新课改提出了校本课程,来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
校本课程内容的确定,要建立在对学生发展需要评估的基础上,以充分满足学生的兴趣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为宗旨,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的知识基础状况和认知发展水平,因地与因时制宜,逐步积累资源共享。
课程是人们经常使用的概念,可是对于课程是什么却没有统一的界定。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看课程,就有不同的理解,比如:
⑤互补性原则。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校本课程开发要发挥其在实现多样化教育目标方面的优势,使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能相互协调地发挥整体育人功能。
⑥调查、研究、实验相结合原则。要对学校里学生的需求、教师的现状进行深入地调查,把这些调查结果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依据。同时,要把整个开发过程视为一种科学研究的过程,以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教师用书,它是针对教科书编写的,目的是帮助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现在的教师用书内容很详实,如有关青少年成长的一般理论、教学要求、教学重点、教学仪器、实验步骤、难点和疑点的注解、教学方法、参考答案、评价手段、补充教材、参考资料,等等。
编写练习册的目的,第一是帮助学生掌握和巩固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第二是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了解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第三是评价校本课程本身的得失。
校本课程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区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的学生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种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它一般比较侧重学生兴趣类、学校特色类和乡土类课程,可分为德育类、智育类、健康类、艺术类和综合类等五种类型,以选修课或必修课的形式存在。
③开放性原则。校本课程开发应对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充分开发利用,除教师、教科研人员参与开发外,还可以请专业人员予以指导并吸纳家长、社区人士参与课程建设。
④灵活性原则。校本课程的开发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校在课程的选择、改编、补充、整合、拓展、新编等活动中,要结合地域、社区、学校、教师和学生实际,做到因校制宜。
校本课程是对活动课、兴趣小组活动的继承、规范和发展。校本课程不是“活动课、兴趣小组活动”,但“活动课、兴趣小组活动”有可能也有必要走向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经历需求评估、确定目标、编制方案、实施、评价与重建的循环往复的过程。“活动课、兴趣小组活动”的开设是因教师的主观愿望或上级的行政要求进行,无法真正体现于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课程开设的随意性与无序性。